农夫小说 > 历史军事 > 开局播放鸦片战争,古人疯了 > 第116章 安史之乱
    “安禄山时常在皇宫夜不归宿?皇帝还不怀疑安禄山,这绿帽子妥妥的啊!”

    “唐玄宗:那可是我的好大儿,比亲儿子都亲,他还能给我戴绿帽子不成?”

    “那个,我感觉杨玉环应该不会对三百来斤的大胖子感兴趣吧。”

    “呵呵,这可难,都认儿子了,谁知道是不是关在宫里精神有问题,产生什么另类的xp了。”

    “想象一下杨玉环和三百来斤的安禄山的场景,我差点儿吐了!”

    “越看越气,越看唐玄宗越傻逼!”

    “据记载,安禄山晚年体重330斤,肚子上的肥肉松弛下垂到膝盖以下,妥妥的重型坦克!”

    “安禄山肚子大,每次穿衣系带,需要三四个人帮忙,两个人抬起肚子,李猪儿用头顶住,才拿来裙裤腰带穿系上。”

    “安禄山由于身体肥胖,长年长疮疖,到起兵叛乱之后视力渐渐模糊,最后完全失明,加上全身长满块状毒疮,就像一只肿胀的癞蛤蟆。”

    “那安禄山身上会不会生蛆啊?”

    “尼玛,看来电视剧还是保守了,这光看文字描述我都看吐了!”

    “我也是头一次见到这么有杀伤力的文字!”

    “静心师太是你吗?”

    汉朝。

    朝中不少大臣看到幕中一个肥肉横行的大胖子,只穿了一件儿红肚兜在一众妃嫔面前装疯卖傻的样子,都感觉要多好笑有多好笑,要多恶心有多恶心。

    可是看到这一幕汉武帝并未感到好笑。

    汉武帝摇了摇头道:“不愧是能造反的人,为了权势不惜放下脸面的人真不多见啊!”

    难怪汉武帝感叹,至少在汉朝时期,为了权势没有一点儿骨气,如安禄山这样不要脸的人还真不多见,甚至可以是闻所未闻。

    唐朝。

    李世民也被幕中的画面恶心的不行,甚至产生了深深的自我怀疑。

    “难道我的后代都喜欢这种恶心饶玩意儿吗?”

    在李世民眼里,肥头大耳,面相丑陋的安禄山甚至连人都算不上了。

    【公元753年2月,安禄山向李隆基提出了一个非常过分的要求,他想兼任河东节度使】

    【可是李隆基却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从此以后,安禄山一人身兼河东、范阳、平路三镇节度使,统领18万兵马,占当时大唐藩镇总兵力的三分之一】

    【安禄山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不仅讨好杨贵妃,还低三下四的讨好杨家人,尤其是杨国忠】

    【但是杨国忠却非常反感安禄山,一直认为安禄山此人不老实,有谋反之心,多次劝唐玄宗早点儿杀了安禄山】

    【可是唐玄宗根本不相信自己的好大儿会造反】

    【杨国忠见皇帝这条路走不通,于是想趁安禄山进京述职的时候偷杀掉安禄山】

    【结果杨贵妃得知此事后,悄悄把杨国忠的计划告诉了安禄山】

    【安禄山对着唐玄宗一哭二闹三上吊,又一次蒙混过关】

    【就是这一次让安禄山下定决心造反】

    【公元755年,唐玄宗又召他进京,他推生病没有来。不久给他的大儿子安庆宗赐婚,命令他出席观礼,称病推辞了】

    【从召见到命令,两次安禄山都推脱不肯进京,恐怕此刻唐玄宗终于意识到自己的好大儿对自己不怀好意】

    【可惜,唐玄宗意识到的时候已经太晚了】

    【公元755年,11月,安禄山在范阳起兵,统兵15万,拉开了安史之乱的序幕】

    “没想到杨国忠都能看出来安禄山有谋反之心。”

    “换个思路,连杨国忠都能看出来安禄山有谋反之心,别的大臣难道看不出来吗?”

    “他们只不过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不愿意掺和,毕竟安禄山的靠山可是皇帝和杨贵妃。”

    “不光杨国忠经常安禄山会造反,太子也经常安禄山会造反,可是有用吗?唐玄宗根本不信!”

    “我怎么感觉安禄山是被杨国忠逼着造反的啊?”

    “楼上,完全是你的错觉,就算没有杨国忠,安禄山也会造反!你手握大唐三分之一兵力你没想过当皇帝吗?”

    “唐玄宗:我绝不相信我的好大儿会造反,他这么做一定是有原因的!”

    “老九他没毛病!”

    汉朝。

    听到这里,汉武帝心情复杂的道。

    “没想到这个杨国忠还有识人之能。”

    虽然杨国忠排除异己,独揽朝廷,但是至少人家不会造反不是?

    台下的霍去病撇了撇嘴道:“这个杨国忠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汉武帝听到后笑了笑道。

    “这个杨国忠虽然不是什么良臣,但对朝廷并无二心,而且他非常聪明。”

    “他知道自己有如今的成就,都是靠着皇帝对杨玉环的宠爱。”

    “所以他才会在朝堂之上排除异己,他这么做只不过是为了给自己日后铺路。”

    “即便日后杨玉环不受宠,他自己,他杨家在朝廷也能站稳脚跟。”

    唐朝。

    由于所有信息仅能从幕获取,所有李世民并未仔细思考。

    如今见弹幕的分析,李世民才恍然大悟。

    “原来如此,看来安禄山造反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了。”

    李世民明白,安禄山造反其实从一开始当上平卢节度使和范阳节度使之后就已经不可避免了。

    幕之前道,安禄山为了讨好李隆基,不惜拜李隆基为干爹,和太子同辈,而且见太子不拜,这妥妥的把太子得罪死了啊。

    就算李隆基在世的时候安禄山不造反,等太子继位之后安禄山必定会被太子清算。

    所以,安禄山造反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杨国忠仅仅是一个催化剂而已。

    想明白这一点儿,李世民不免叹息。

    “唉!没想到我大唐盛世竟然会迎来这种结局。”

    可惜李世民好像依旧没想明白问题的关键。

    如果不是唐朝节度使权力过大,就算没有安禄山,也会有张禄山、李禄山等节度使造反。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唐朝的藩镇制度,纵观唐朝末年史,藩镇割据,自立为王,五代十国,下大乱。

    其根本还不是因为节度使既有兵权,又有财权,还有政权。

    大权在握,只需振臂一呼节度使即可称王称霸。